坐上语言这架直升机,跨领域不是问题

2001年我开始从事英语自由翻译。作翻译尤其是口译,跨领域学习是家常便饭。当然这种学习是任务式的。

比如接到一个口译任务,对农场进行质量认证审核,先从网络上搜索一些畜牧业的文章,中文、英文各搜出一些,识别出高频关键词和相关主题,再复习一下质量认证审核方面的流程和术语。任务完成时,注意力自然就转到下一场会议的主题资料上。

这种学习,就像临时抱佛脚,这么多年下来,已经炼出火眼金睛,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凭借一两个主题词能在网上挖掘出一系列的专题文献,并在会议期间边做边学习讲话人的口吻,两天下来,一般就能扮演半个专家的角色。

就像经常吃西式快餐容易得三高一样,习惯了这种短平快的学习,也产生不小的副作用,变得没有耐心连续几周、几个月在一个主题上深入学习。这一点如果不突破,就会与以后的角色格格不入。

新习惯的养成不可能睡一觉起来就有,今年不仅开始增加阅读整本书的数量,并且主动接触之前不碰的领域,因为总有一个问题在心头萦绕:在新时代,除了翻译,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去拓展?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是,口译是一种服务,必须人到场才行,我可以在哪些新的领域打造产品,同时又能与之前的经验相结合?

首先想到的是眺望这个新时代,在未来10、20年乃至更远的未来,有哪些本质特点。看来看去,数字化是一个宏大的趋势,未来有一个大的社会角色不可或缺,无法替代,就是同时服务生产商和用户群的集成服务商,这个服务商同时也是设计师,既为用户群提供选搭适配服务,也为生产/供应方提供内容适配服务,而这些服务都需要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与供应-用户群体保持实时连接。

在看数字化转型的书时,发现对领域驱动设计却饶有兴趣,感受到强烈共鸣。因为这里面常会讲到语言的模式、限界上下文、名称的抽象化,这些不仅仅与语言学有关,同时领域驱动设计的领域特指业务领域,我在企业管理领域也参与非常多的项目翻译,因此不少的术语基本不用解释都能秒懂。

我比较会跨越式联想,虽然看的是软件工程方面的领域驱动设计,而我并非码农,更没有参与软件项目,照理没什么用。不过依稀感觉到,这里面的思维我可以用。

尤其内容中提到一类方法必须限于相应的细分领域的界限内,而我在学习方面,以前之所以无法深入某一个主题就是因为没有固定在一个特定的领域细分范围,并且也缺乏一个主题线索引导前进。

领域设计的另外一个思维是抽象,一个名词概念换一个角度/维度进行抽象,换一个名称,才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否则无法迁移到新的领域。比如家用轿车是一种汽车,而实时联网的自动驾驶汽车本质上更象一台电脑,从移动的电脑这个角度,用户体验设计师可能就需要更多地向IT手机行业的底层逻辑学习。

抽象还分不同的层面,从交通工具、车、汽车、乘用车、SUV……一辆普通的车,在不同层面可以被抽象成不同的概念。原本没有交集的两类概念,可能抽象到某一个共同的层面后,会发现相互之间是可以迁移的。

领域设计中提到的业务、领域都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没有特别指定是哪个行业的具体业务或领域,而是与软件开发及其辅助工作相分离的其它方面都统称为业务。打个比方,人拿工具做事,软件、代码是工具,这里的做事就是业务,而具体的人和事就是领域。

有了这样的思维,我发现对之前经验中的普通概念进行重新抽象定义,就能用来更好地表述心目中的未来,一下子自由度大很多,豁然开朗。

我自己的经验在翻译领域,不说成就有多少,靠自己的领悟从小白进化到了职业口译。实践出真知,悟到了不少能力跃迁的诀窍,问题在于,如果不对这些诀窍进行提炼抽象,很容易陷在普通的语言翻译这个领域,看不到迈向新领域的路线。就会和多数人一样,因为在一个领域时间太长,自然会感慨,除了**(翻译)我还能做啥?

做口译时间越长,越觉得口译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应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快速学习能力、语言的抽象转换能力、感知态势的能力……因此有种模糊的感觉,我应该还可以有新的角色,而这个角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职位角色,具体是什么不好说,只感觉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角色,融合哲学、技术、艺术,同时又结合学习、工作、生活的角色。

给这个角色定个名字和具体内容成了这一年多的核心课题,人家是对长篇巨著几易其稿,或者改头换面,或者推翻重写。不好意思,我不仅没有长篇巨著,写篇短文都不知如何提笔。没有明确的角色感和视角,就相当于坐标系没有原点。不管哪个领域的高产作者,都有一个默认的背景设置,作者本人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是在对谁从哪一个角度说话。

泛泛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个名字难度并不大,真正困难的是找到一个维度,一个视角,也就是一个细分领域,是自己真正有兴趣、有热情还有情怀的视角。这个视角既要和目前的我接地气,同时也还要有很强的弹性、扩展性,与未来的我接轨。

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难题,没办法,不是这样,无法触发启动真心的热情。

“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目前确定下来的角色和视角分别是技术语言学人(Tech Linguist)和中道模式/模型。自然,通过前面所说的抽象重新定义,这些概念有了我自己的定义和拓展。

分布式、数字化媒体矩阵聚焦中道学习/工作/生活模式的,倡导从容不迫、以人为本的生活与成长。

第一个板块是领域主题学习法,或者叫主题-角色-领域(主角域)学习法。

这也是我目前学习新领域的正在实践的方法论。运用这个学习方法和普通听课学习不同,在领域聚焦后首先确定自己在这个领域的角色,不需要将新领域所有的基础知识逐一研究才了解后面学习的方向,而是直接感受领域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风格的内容材料,在沉浸式阅读中感受模式,熟悉新概念,培养新领域内用新概念讲话的能力。最后用写作、演说或者作品来展示学习成果,解决实际问题。

聚焦在特定领域内,长期接触特定主题,不断重复,很多概念自然就明了。

接下来,我要开启一段新的旅程,运用领域主题学习法,首先革新自己的语言学习,从读书法开始,进入我感兴趣的主题内容——数字设计,聚焦于信息模型设计。

这意味着我一方面要扩展语言文字这个舒适区,挖掘中文和英文的深度,高效地学习其它外语,比如法语、德语……,另一方面,我要进入设计领域,包含艺术设计,涉及到媒体传达,以及程序设计,包含架构模式等,有的科目都是以前极力回避的领域。

想想二十年前一开始做翻译时,只会笔译中的英翻中,这不也慢慢拓展到中翻英,从笔译拓展到口译的陪同、交传和同传,从一对一的交流,到上千人的大会。成长不就是这样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嘛。